柯尔克孜族

现有人口1 4 1 5 4 9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
据历史学家考证,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  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公元840年,建立黠嘎斯汗国,唐朝曾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元朝统一其地后,在此建立廉州,称其为吉利吉斯,并输送大量工匠和农民帮助他们改变叶尼塞河流域的落后面貌。16至18世纪,沙皇俄国侵占了叶尼塞河吉利吉斯的大片领土,他们被迫迁往大山西部的伊塞克湖地区。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为柯尔克孜族。进入19世纪后,清朝政府更趋腐败衰落,沙俄又乘机强占了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大片领土。从此,柯尔克孜族成了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新疆,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11万多人,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内有数百人,是200多年前清军强制迁往那里的。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分南北两种方言。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三弦琴“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刺绣、雕刻、织花,金银饰器等传统工艺,也有自己的特色。每逢年节,柯尔克孜族就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庆祝。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多来源于畜牧业产品。奶制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牧民们以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为原料,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做出奶茶、奶皮、酸奶、奶豆腐、奶酪、奶糕、奶渣、酸奶皮、库鲁特、奶油煮奶酪粉、撒尔玛依等食品来。
  他们还用羊肉、牛肉、骆驼肉做成手抓羊肉、烤肉、灌肠、炒肉、肉菜、肉汤等食品。同时,还吃饭碗馕片、油饼、米饭和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严禁食用猪、狗。猫、鼠和凶猛禽兽之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过肉孜节(即开斋节),节日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黎明就起床,进行大净(淋浴、更换干净衣服和新衣,然后到清真寺或阿匐指定的草坪上进行聚礼。礼拜完毕,相互祝贺节庆,随后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古尔邦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的隆重节日。"古尔邦"意思是宰牲献牲。在这个节日里,柯尔克孜族要宰一只本年度出生的黑色公羊献牲。这天,人们在清真寺聚礼后,就开始举行为期三天以上的、内容更力丰富的娱乐活动。草原上到处是欢歌狂舞…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
习俗
  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尔克孜族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婚俗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节庆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

首页    内地新疆班    民族风情    柯尔克孜族
创建时间:2016-12-16